您好,欢迎光临本网!
网站首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人物故事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河南名人 > 返回

王健:在演艺道路上不懈追梦的“骆驼”

发布日期:2019-09-05  作者:admin  浏览次数:0  

    载着重物在茫茫沙漠里远行的骆驼,虽然负重却步伐稳健,无怨无悔地勇往直前,向着既定的目标一步一步地艰难跋涉。叶剑英同志称赞任弼时同志是我们党的骆驼,中国人民的骆驼。王健说,我想饰演好伟人任弼时就一定要学习他的骆驼精神。塑造弼时形象,宏扬骆驼精神。

文/李华云

 

    河南省电影电视家协会副主席、省话剧艺术中心国家一级演员、著名特型演员王健先生是我在郑州工作时相识多年的老熟人,也是我很尊敬的艺术家。

    时隔五六年后的见面,是2018年12月底在北京友谊宾馆的房间里,王健先生来京参加中国电影家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他还是那样的亲切、随意、幽默,一见面他称我帅哥,我说得打个引号。我说他还是那么有味道,他说那是烟味。我们谈起以前的人和事,不时地开着玩笑。其实我们以前认识后的交往也只是吃饭喝酒聊聊天而已,对他的故事知之甚少。这一次我是带着目的而来,寒暄过后,便切入主题。听着他的讲述,我仿佛同他一起回到了他成长奋斗的岁月里。

少年立志 从事文艺

    王健出身在一个有着丰厚文化积淀的家庭里,父母都是读书人,就连姥姥也毕业于民国时代的开封女子师范。幼年时的王健跟着姥姥较多,受姥姥的影响较大。姥姥从小就给他讲故事,教他识字,稍大一点儿,就让他练毛笔字。王健的家里藏书很多,中学时他就把《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历史名著和各类小说看了个遍。父母亲对他的要求也十分严格。在这种家庭文化的熏陶下,王健不仅底子打得好,而且也树立了积极的人生观和目标追求。学生时期的王健不仅文化课优秀,业余时间还学习了好多种乐器,由于文革时期年轻人的出路很窄,王健便有了在艺术上发展的想法。一九七一年到一九七三年,他曾报考了多个文艺单位,都因为当时所谓的家庭出身问题而未能录取。后来,他响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号召到广阔的农村天地去磨练自己。在条件很差的青年农场里,王健不忘在下地劳动的路上练习吹笛子,夜里休息时拉小提琴练习曲,清晨早起独自跑到很远的地方地练发声。王健说,那时候流行的《沙家浜》《红灯记》等几部样板戏以及《朝阳沟》等一些知名地方戏的大多数选段他都会唱。农场成立知青宣传队,唱歌、跳舞、演话剧、笛子独奏,他既是宣传队长又是台柱子。

    下乡的五年里,每次放假回到郑州,他都会追着去看戏。王健说,当时为看戏翻墙上树、废寝忘食,不知跑了多少路、吃了多少苦,为此还闹了不少笑话、发生了许多故事。

王健说:“喜欢就是你人生的追求,你有追求总会有机会的。”五年的知青经历,农村繁重的体力劳动,始终没有改变他对艺术的追求和对机遇的争取。一九七八年,王健再次报考河南省话剧团,因省话剧团没有名额而转为省戏校代培生进入河南省话剧团,成为一名话剧演员。“我是河南省话剧院演员!”是他至今引以为荣的号称。

勤勉上进 崭露头角

    王健进入河南省话剧团后,工作十分积极,干杂活、搞剧务、上街分发和张贴节目单,吃苦耐劳。剧团新人只能在演出中扮个兵丁,当个群众演员,没有一句词,还得扑下身子摸爬滚打,王健也毫无怨言。那个时候心想,能有个说两句台词的角色表现表现就满足了。由于他的基础不错表现又好,进团时间不长,团里领导便给他安排了一些小角色,这在当时是十分不容易的。王健说,当时很高兴,终于能在舞台上说话了。但是看戏容易演戏难,开始演有台词的小角色,服装整理和画妆都把握不太好,演出时表情动作、语气语调语速等所有元素都要配合到位,还要排除杂念及周边灯光,摄像和围观人员的影响,一切其实都很难!当时王健感觉压力很大,一位老师语重心长地对他说:“演员肚子,杂货铺子,多学习!”王健听在心里受到了启发,于是就下决心要勤奋读书,再读书。此后他如饥似渴,从不睡午觉,几乎借遍资料馆所有关于表演理论和中外名著等书籍资料。他勤奋好学,甚至外出演戏时也要带上一两本书。每到一处,都先去书店买书,演出回来,就是读完的一提包书。不仅如此,从学习吹笛子到拉提琴,从唱歌、朗诵,到研习书法、绘画等,他力学笃行,在这些广泛的艺术爱好中,培养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闲暇时光,他就去看一些经典演出,看演出,别人是看热闹,王健却是在看门道。一招一式、一颦一笑……他感受着艺术家们的演技、汲取着艺术营养,如饥似渴的学习。就是这样刻苦勤奋的学习,为自己以后的艺术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省话剧团老师们的言传身教和自己的不懈努力下,王健慢慢的在《幸福果》《哥仨和媳妇》《孝顺儿子》《泥人常》等数十部话剧里演起了角色。

    由于舞台经验的积累和视野的扩大,机会也越来越多。上世纪八十年代,王健开始涉足影视,最初在《少林寺弟子》里演了一个不大不小的角色。紧接着在《杨家将》《侠女十三妹》等影片里担当起了大梁来。

    王健在话剧团有口皆碑,演起影视来也是拼命三郎、毫不含糊。

    在拍电影《杨家将》时,王健饰演杨六郎。剧中有许多骑马对打的场景。剧组中有一匹从杂技团借来的马,马性刚烈,对人非踢即咬,剧组里无人敢骑。王健主动请缨,最终驯服了这匹烈马。在黄河滩的拍摄现场,王健全身武将行头,脸都晒烂了,鼻子、脸往下流黄水。卸妆时,脸上更是钻心地疼。剧组要送他就医,王健断然拒绝。谈及此事他只是说,“我从来不觉得我在工作和艺术上是苦的”。心中的艺术梦想支撑着他坚强地克服重重困难,不断突破自己。

    拍经典武侠片《侠女十三妹》王健饰罗炳,片中王健饰演的角色需要被对手踢下马,腾空摔出去,然后再鲤鱼打挺跃起抽刀。经过多次演绎,他最终的动作干净利落,毫不拖泥带水。不少武术爱好者都慕名前来与王健切磋。其实,这个场景拍了数十次,也就是说王健也被摔出去数十次,才将这个精彩镜头呈现在观众面前。在拍完这段戏后,有将近半个月王健的脖子都僵直得不会动。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此后,王健又拍摄了《黄河纤夫》《彭大将军》《花木兰》等影视作品。此后在影视圈小有名气,片约不断。

挑战自我 初获成功

    一九八六年,王健在延安拍摄电影《彭大将军》时,参观革命历史纪念馆。有人一句王健很像照片上的任弼时的玩笑话,让王健放在了心上。这时的王健经过一番磨砺、一番沉淀,正想突破自我,上一个台阶。玩笑话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自那以后,王健就开始搜集任弼时的资料,为能扮演这位无产阶级革命家做准备。时间不长,电影《大决战》要拍摄,八一电影制片厂副导演曾来洽谈,王健觉得自己准备不足,恐怕无法胜任一个伟人形象的塑造,执意不演。

    一九九二年,由江泽民总书记亲笔题写片名的电视剧《任弼时传》剧组在全国搜寻任弼时的扮演者。对于王健来说,是一次机会不能放过。他应邀去长沙试戏时提前到达弼时镇,放下行李就跑到任弼时像前站了两个小时。他静静地思索,如何再现真实的任弼时,不仅要形似,更重要的是神似。当时,任弼时角色竞争者众多,王健的外形不是最像的。但对于角色的理解与把握,以及在镜头前自然松弛的状态,最终经八一电影制片厂著名导演韦林玉和任弼时亲属拍板决定:由王健扮演!

    演员饰演革命领袖人物都会有一个过程。这个人物越伟大,演员压力越大,动作越僵硬,为了像而像。一些演员初次饰演领袖时怎么演都不对,大都端个架子,绷着脸,追求照片的模式,作领袖状。而王健则在革命领袖角色的人物心理揣摩,人物性格刻画,生活细节把握,时代背景理解等方面,细心研究琢磨。对刻画任弼时这一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形象,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把握。开拍以后,韦导演极为耐心的说戏,每一个镜头都反复的启发、诱导,使王健很快找到了饰演一个领袖人物的感觉。在这部戏中,角色的年龄时间跨度大。年轻时的任弼时较瘦,可王健偏胖。为了接近任弼时的形象,王健开始吃减肥药,不到二十天,他就掉了十二斤肉,拿烟斗的手都是哆嗦的。中年的任弼时偏胖,王健又需急速增肥,每天狂吃,身体迅速又胖起来。不仅如此,由于任弼时的鼻孔较大,为了在形象上更加接近角色,他以铁环撑鼻,演到动情处,铁环竟然掉进了鼻孔。王健当天拍完戏才到医院取出鼻子里的铁环。

    在这部戏的剧情中,任弼时得知杨开慧牺牲,异常悲愤,以弹琴寄托哀思。但任弼时的弹琴方式独特,是用指关节敲琴,而不是用手指弹。王健为了尽快进入剧情,连敲五个多小时,琴键上都沾满血迹。导演将此景拍了下来,效果出奇的好。在拍摄任弼时受刑一场戏时,王健头朝下被吊了起来,脚脖都勒出了血印……种种磨难造就了一部经典红色影视作品,它的背后凝聚着王健的心血和追求。

    在拍摄中,王健与任弼时的妹妹任培晨在弼时故居巧遇。看到王健扮演的任弼时形象,她连声说:“像,像,真像我哥哥!”

    这部片子获得了当年中国电影电视艺术学会的金帆奖。正可谓十年磨一剑,一朝试锋芒。

挑战自我 再攀高峰

    初演任弼时获得成功,极大的增强了王健的自信心。但他深知自己的不足,以后还会要面临巨大的挑战。为此,他查阅历史档案,阅读、观看了大量关于任弼时的文献资料和影像资料。对刻画无产阶级革命家任弼时的光辉形象,又有了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雄关漫道》电视剧讲述的是红军二、六军团在贺龙、任弼时、关向应等领导下,为掩护中央红军转移,转战八省,行程二万余里,不怕牺牲,主动吸引敌人,与敌人周旋,最终克服重重困难的感人故事。该剧在贵州铜仁石阡县拍摄时,当地乡亲知道王健是饰演任弼时的演员,就主动找上门来带他去看“任胡子”(任弼时)当年在卧牛山的激战地,在一个三面环山的半坡空地上,一座灰色的水泥纪念碑耸立在松柏和荒草之间,纪念碑上有萧克将军题写的碑文。碑文记载:1934年夏,任弼时、王震、萧克率红六军团6000余人经过此地,被数万敌人包围,一天一夜激战,3000多名红军战士壮烈牺牲,120多名战士不愿做俘虏从600多米高的卧牛山上跳崖牺牲。冲出重围的3000多名红军战士在任弼时、王震、萧克带领下,经过两个多月的辗转,在印江的木黄与贺龙的红二军团会师。王健饰演任弼时多年,熟读大量任弼时有关史料,居然第一次听说卧牛山激战。想着3000多名红军战士长眠于此,他心情激荡,久久伫立在纪念碑前,仿佛听到了震耳欲聋的枪炮声、红军战士英勇的拼杀声…..。当天晚上回到剧组,王健便把所见所闻和自己的想法作了汇报,导演果断决定把卧牛山突围写入剧本,“卧牛山之战”拍摄后用在了电视剧的第一集的第一场。王健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革命、长征、红军、新中国的含义和分量,塑造任弼时同志的形象也增加了雄浑而悲壮的情愫。随着《雄关漫道》在中央电视台热播,得到了广大观众、专家学者、当地乡亲以及任弼时的亲属们的好评。该剧当年荣获了全军电视剧星光杯特等奖、中国广播电影电视部飞天奖和中共中央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

    为庆祝建国五十周年而拍摄的六部国家级献礼片中,王健在电视连续剧《中国命运的决战》、《开国领袖毛泽东》、《少奇同志》及电影《大战宁沪杭》、《肝胆相照》和《日出西柏坡》中扮演任弼时。其中,前两部电视连续剧获得了国家“五个一工程”奖。可以说,为庆祝建国五十周年而拍摄的献礼片中,所有任弼时形象都是由王健一人饰演的。

    之后,王健又在《建国大业》《毛泽东》等影视作品中,多次饰演了任弼时形象,与古月、唐国强、王伍福、卢奇、刘劲等著名特型演员齐名而闻名中外。

    王健从最初饰演任弼时,需要在导演的指点下才能完成拍摄任务,到现在自己戴上眼镜、穿上服装就是任弼时,这中间他经历的坎坷磨难和刻苦学习,常人难以想象。在黔西南山区拍摄《雄关漫道》时,由于多日辛劳,加上多变的天气和水土差异,王健患病发烧。每天打点滴还要拍戏。高压水枪营造出了风雨小镇之夜,一队队光脚或穿草鞋的红军战士走来,他也走在队伍中。衣服、帽子湿透了,光脚走在石板地上,寒气直蹿全身。一位战士在老乡家里找到了一筐红薯,任弼时要求把一块银元放在老乡家门口,风雨夜宿街头,任弼时马灯下写日记……一个个镜头顺利拍完回到驻地,他就被送到县医院。第二天接着拍摄草地上的戏,依然是穿草鞋走在水洼里。十八集电视剧《任弼时》在俄罗斯克里姆林宫广场拍摄时,零下三十七度。他仅仅穿一件衬衣,拍着拍着大雪纷飞。回到房间发现自己双眼眼底出血,回国后一检查,才发现是眼底穿孔。拍摄《解放》时气温零下十八度,持续四天的戏王健都要跳到河里。白天拍晚上拍,腿都冻烂了,脖子僵直的半个小时都不会动。在太行山上拍《城南庄1948》时,高温四十度,王健穿着棉袄、棉裤、棉大衣、棉帽子,还要围围脖,骑着马。他感觉自己身体不适,上马之前先吃几粒速效救心丸。拍完戏回到郑州家里,身体发生两次休克。到医院检查才发现王健的心血管已经堵了百分之九十。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但王健一笑而过:“比起革命老前辈抛头颅、洒热血,我这点事不值一提!” 王健真的像是一匹吃苦耐劳,坚韧不拔,能够适应恶劣的环境的骆驼。

    经过近三十年的积淀,王健饰演的任弼时已形神兼备、深入人心。他厚积薄发,在一部部经典的红色影视作品中,一个动作、一个眼神就将一代伟人任弼时演绎的惟妙惟肖。在拍摄电视剧《任弼时》时,剧情中的任弼时得知父亲病逝,他坐在飞机窗口回忆过去父子亲情,一个长时间的特写镜头,从热泪盈眶到泪流满面,让人感动至深、过目不忘,将任弼时的心路历程展现得淋漓尽致。剧中,任弼时动作娴熟的为车祸路人包扎,营救工人时的慷慨陈词,开国大典时不能亲至的无奈……。王健将一个有血有肉、真实伟大的革命领袖人物再现给人民,不仅形象无可挑剔,就连神韵也十分到位。

    2000年,王健应邀参加中共中央文献办公室成立二十周年。与会领导与代表啧啧称赞:“真像弼时同志!”电视剧《任弼时》在央视一套黄金段播出时,中央文献室的黄峥副主任和王健一起去任弼时大女儿任远志家征求意见,任大姐说:“王健和我爸爸,我都分不清楚。”扮演任弼时是否成功,重要条件之一就是得到其家人的认可,这一点,王健做到了。

做人做事 德艺双馨

    在饰演任弼时的过程中,任弼时的精神也在不断影响着王健。叶剑英同志称赞任弼时是我们党的骆驼,中国人民的骆驼,担负着沉重的担子,走着漫长的艰苦道路,没有休息,没有享受,没有个人的任何计较。王健说,要演好任弼时,不仅要摹其形,学其神,更要学习他高尚的品格。通过饰演任弼时,了解任弼时,从而学习任弼时的骆驼精神。他说:“演伟人,从研究他、模仿他,到再现他,这是我王健二十多年来的艺术历程;也是学习他,自我净化心灵,塑造道德观、价值观的一个心路历程。”

    王健2015年当选为河南省电影电视家协会副主席,2017年荣获第九届全国德艺双馨电视艺术工作者荣誉称号,2018年当选为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取得的各种荣誉一大堆,但他从来没有炫耀过。王健说,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怀与崇高气节,作为一个演员是无法比拟的,也是不可能完全准确再现的。他们心里装的是天下,我心里装的只是这场戏。对于无产阶级革命家任弼时这一伟人形象,我的职责就是尽力的演好他,弘扬他的精神和伟大的革命品格。他是一面镜子,在名利和个人得失面前,让我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矢志不移地去做好我自己。

    在参加西柏坡建国60周年活动时,王伍福、李双江老师看到卖纪念品摊位上,早期中共中央五大书记镇尺上任弼时同志的肖像,用的是王健的剧照就买来让我看,还调侃他都上了纪念品了,让他请客!后来发现很多地方卖的都有。央视七套节目专门让王健谈肖像权和感想,他说:“群众把人们对伟人的崇敬,转换成脱贫的商品,是精神变物质的一种有效行为,我个人没有异议,因为那是任弼时同志,不是我王健”。

    王健是个谦卑的随和的人。他从不以明星大腕而自居,在小区见了保安人员先递烟打火,见了清洁工先笑脸相迎,嘘寒问暖。多少年来每逢春节给物业员工送礼物,还自称是“保安助理”。

    王健是个孝子。父亲病重,他日夜守候在病榻前,端药送水,无微不至。父亲病逝后他怕母亲孤单,只要在郑州,每天总要抽出时间看望老娘,陪伴老娘说说话,聊聊天,送点吃的。他拍戏不在郑州时,则每天必打电话问候,二三十年从不间断。

    王健对杜会有责任、敢担当。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时他把进城指标让给别人,工作后在单位他让房子、让国务院津贴、让职称、让荣誉。他说“除老婆、脸皮不能让,其他的都可以让”。

    王健又是乐观幽默的,他获奖后知名度大増,小区的邻居朋友说:“王健是名人”,王健则幽默地回道:“王健是人名,住在这里,很荣幸和大家做邻居和朋友”。

    王健说,文艺工作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但要有优良的艺术素质,更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我演任弼时,就有以他为镜,当好“骆驼”,好好做人,好好演戏,对得起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这个荣誉称号。

  “春风大雅,秋水无尘”。这是中国书画名家程十发送给王健的条幅,其实这也正是对他这个人的真实写照。塑造弼时形象,宏扬骆驼精神。王健就是这样一个坚守自己精神家园,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对社会、对事业的热爱和追求的人。

 

 

战略伙伴